Thursday, January 31, 2008

今日按老妈要求维修电视机

电视机这个东西虽然早就不是高科技产品了,可是对于一向不精通于模拟电路分析的我来说即使家里平日里闲置的那台很有年月的电视机还是过于复杂了一点……

还好问题不大,只是内部积尘造成的一点小毛病而已,解决方法也是很简单——把灰尘吹掉

不过过程还是很不好玩的,灰尘确实太多了=(

本人对于这次问题的解决的总结是——“成绩是‘吹’出来的” :P

Tuesday, January 29, 2008

Atonement

这里我用了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是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一个合适的对应词应该是什么,赎罪,忏悔,似乎都不是很相符的感觉,于是我把它原封不动的写下来了。一部在我的硬盘里长期积压的片子,而且不是我这种沉溺于快餐文化的人常看的片子。积压的原因是因为过于简单的剧情介绍让我对它的期待实在是不够高。

如果问我什么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最深的印象,答案就是背景音乐。没有电声,纯粹的古典乐器演绎已经少见,而整部电影自始至终似乎就没有停下来过,第一次见到这样规模的背景乐使用。尤其是其中的钢琴,几次和电影中主角飞快的步伐相配紧密得如暴雨一般,一种让人有窒息感的节奏。

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不算短,情节绝说不上纷杂,出场的人物更是很少,电影却让人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快节奏。(语言和画面视角切换的速度,以及上面提到的让人惊叹的背景音乐——这是我能想出的所有原因了。)当然其中几段从不同的角度回放以发生时间的手法很特别,也在不觉间占用了时间。

演员表演方面没有问题,不过我多少对于饰演青年Briony的演员的选用有些腹诽,呃,或许是那个13岁的小女孩给我的印象太过深刻了。

这部片子在摄影角度上没有发现亮点,不过这对于这样一个故事来说已经很好,更何况这部片子的画面自始至终有一种很强的浪漫主义油画的感觉(由于我对于欧洲美术史的荒疏,我已经不敢确定我能够正确区分这些美术史名词了,如有谬误欢迎指出)。

因为我还是挺推荐大家看的,所以这篇就不剧透了;下面是我的总结:

这不是一部适合和GF/BF一起看的电影,因为它不搞笑,也不怎么罗曼蒂克

这不是一部适合一群男生聚在一起看的电影,因为它不火爆,不刺激

这不是一部适合职业或业余“社会评论家”看的电影,因为它不能让你为江山黎民扼腕

Atonement是一部适合一个人安静的看的电影,当你恍然的发现屏幕已变为一片黑色,而最后一个片尾乐的最后一个音符早已消散时,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想明白……

 

最后借这篇鄙视某些看电影不听完片尾曲的人,粗糙……

近日杂记

近日开始阅读编译龙书的第二版,同时回顾第一版我看过的章节。感觉变化还是明显的,虽然前面几章上内容重复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从修改的地方看,经历了这些年的技术发展变革,作者的观点是有变化的。还没看完,就不做“半瓶子咣当”的总结了,哈哈。

回家前那段时间和花生交流,发现完整看完一本英文原著的大部头书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感觉最大的阻碍来自懒惰和无计划。常常是看了preface以后非常喜爱,弄回来看个一百多页(也就是十分之一强)就因为某事耽误放下,于是就此束之高阁。看来古人说的“书非借不能读也”还是很有道理的。

忽然发现这个假期的事情还是很多的。龙书要仔细对比着看;毕设的资料还想看看,Illustrator和aftereffect技术我还指望着飞跃提高;我写了一半的PS完全新手入门还让我有写下去的愿望;回家能看电视了再不看NBA多可惜;更重要的是好不容易回家了,陪老妈时间不能节省,以后难得这样的回家时间了,时间啊时间,sigh……

不写了,睡觉去。

Wednesday, January 23, 2008

回到西安啦

终于回来了,十一个小时也不是很好过的……

这次只有一个大登山包作为行李,真是英明神武万分的决定,哈哈。不过昨天选择地铁到西站确实是一个不正确的选择……尤其是13号线到2号线的换成十分的发指,给同行的带了拉杆箱的同学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我不是故意的*'_'*

车上的拥挤程度还算可以忍受,除了过道中的人给我往返盥洗室造成了一点不便:( 真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多挂几节车厢然后取消无座票。

个人觉得春节这个风俗应该取消了,给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过大了,唉。

回家后多少有些无聊的,电视越来越不好看了。经济频道的做菜节目里两个主持人嗲声嗲气的在糊弄时间,看得我十分的不适应……

不过回家了就有得好吃的了,嘿嘿:)

Monday, January 21, 2008

今天晚上就回家啦

虽然西安近日连降大雪,应该还是比这北京暖和的,但愿如此……

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有些怕冷,可能是太瘦了?回去称一称。如果真的我会把数据贴上来打击jjmm们的,hiahia

明天早上再去一次实验室,嗯,回家前最后一趟了,不知道会收到什么新的指示不。

不想带太多的东西,估计一个大背包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我喜欢的。毕竟单单一个背包容易携带啊。

晚上收到永昌短信号召学习部老家伙聚会,不能参与了,呵呵,祝同志们玩的好吧。

~~~~~~~~~~~~~~~~~~~~~~~~~~~~~~~~~~~~

晚上圈问我有什么速度快的网盘,想到的也就是qq中转站,lenovodata和isload(这个今天貌似宕机了-_-b)

晚上因故要从fs2you提取一个东西,真是太差了,居然大文件要安装它的本地端才可以下载,就不能单独搞一个activeX么,真是不体谅用户。

在newsmth灌水,ns版上有人抱怨GNU软件的GUI设计的不好(这里插入一句,前段时间某人说他现在在做“迷你贵”编程,我还以为是啥高科技呢,后来知道“贵”=GUI,吐血死了,人怎么可以土鳖成这样)我对于*nix系统下的某些有界面的软件的态度一直是:
要么做好了,要么干脆命令行,别搞这种用户体验一塌糊涂的界面

这多少和我比较完美主义的做事风格有些相符,喜欢“做好或不做”。不过产品开发的态度最好别用在个人上。正如我一贯强调的,“完美主义害死人”,工作还好有个时间表约束,很多个人事务容易拖。

~~~~~~~~~~~~~~~~~~~~~~~~~~~~~~~~~~~~

今天下午看了两本挺没文化的书——郎咸平的《本质》,有Ⅰ、Ⅱ两册,不过看得却是很快。概括起来就是他的“企业要遵循行业本质”里面的例子就是他的学生的一些大作业案例分析。例子都是分析了某行业本质,然后分析A公司如何抓住了本质腾达了,B公司如何偏离了衰落了。可是两本书上却找不到一个可应用的行业分析流程;告诉你“鱼很好吃,谁谁谁吃了就聪明了”,就是不提如何钓鱼。

~~~~~~~~~~~~~~~~~~~~~~~~~~~~~~~~~~~~

这段时间某人吵着要作文艺青年,让我很是敬仰;鄙人没怎么见过世面,被文青这么光芒万丈的头衔照的很是目盲,以至于如何都看不出他这种人如何才能变成文青——或许人家神通,订了太上老君炉镀金俱乐部的VIP卡?

另外鄙人实在粗陋,只看过一堆罪案类的美剧,于是对于各种反常行为喜欢寻找动机。

首先不怕得罪人的说,文学这个东西不是个太有关紧要的问题。虽然近代常有文人闹事,不过天下不是两篇酸文能骗来的。兵荒马乱的年代甚至不如一身横肉中用,能占个山头当个草莽英雄不至于先饿死。

当然现在社会很水产,于是可是太水产了也就不需要太多的文人来鼓吹天下太平。文人不保,文青自然不妙。于是文青想方设法在自己和小资之间模糊概念,遗憾的是现在小资已然变成了装13的同义词……

放眼水木PieLove版,只见要房要车要身高,还真没见过“要文青”,相反,“不要文青”还偶尔看到。大环境如此恶劣,是什么让一个人立志做这么一个不受人待见的文青呢?

一定是他遇到了一个文青mm!

如我这样无钱无房无车的无产阶级,自然是不得众mm青睐的,即使如此,“吃不上猪肉”的我还是“见过猪跑”的。爱情的力量真是相当的伟大,能让人决心做一些很奇妙的事情……比如做文青。

(以上一段我就这么一写,大家就这么一看,笑笑罢了,千万不要对号入座自寻烦恼哈:P )

~~~~~~~~~~~~~~~~~~~~~~~~~~~~~~~~~~~~

最后,呃,经过前思后想我还是提前给大家拜年~(以备回家不再更新blog,嘿嘿)

Sunday, January 20, 2008

中国设计教育批判(上)——转载自王受之的blog

说实话不招人待见,幸运的是总是有人说实话的。

设计教育是这个样子,其实很多其他教育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学之城遍地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大学纷纷扩招,在民众庆贺“上大学不再难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何过去难现在不难了?大学教育资源真的能通过某些政客喊喊口号就一瞬间多起来?拜托,大学教师不是兔子三个月就一窝的。更糟糕的是目前的状况是越不怎么样的大学越是扩招的厉害,因为他们只能通过招生挣钱。

大学生不值钱了,不是因为合格的大学生太多了,而是太多大学生不合格了……

—— NightFire写在引文前。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abb4901007t5o.html

一.设计教育的症结

    2007年12月份在上海举办中国设计教育研讨会,组委会给我发来了邀请函,请我参加,清华大大学美术学院的理论专家杭间老师也亲自跟我说,希望我的论文能包含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谈谈自己对国内设计教育的看法,二是讲讲自己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方法,内容和题目自然是要围绕中国设计教育的了。我答应他们一定写,但真到动笔的时候,倒觉得很是棘手。写什么?怎么写?这都是问题。

    写成一般应付学术讨论会的文章,只谈学术,不涉及或尽量少涉及其他,在我而言,是很容易的。但这种不切时弊,不及要害的“纯学术”论文,在目前这种浮躁的大气氛下,对目前国内设计教育学术平庸化的大环境,是没有多少作用的。

    所以,我想讲实话,把自己这些年真正想到的、感觉到的问题写出来,希望对促进中国现在陷入困难的设计教育真正起点作用。我知道讲实话不好听,准会得罪人,但是却也知道,若果大家都不讲实话,问题永无解决的一日!何况现在设计教育面临的的问题,根本不是学术问题,是受累于十来年来不成功的教育“改革”的问题。整个教育体制出轨了,设计教育何能独善其身?就好比一辆火车出了轨,你要做的事是先要用吊车把它吊回轨道上,再研究它为什么会出轨,找出防止再出轨的措施来。而不是站在旁边指手画脚地从学术角度讨论这车的设计如何,出轨时的冲击感多么巨大和壮观。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应该是从1970年代末就开始了,到1980年代初期,出现了比较有声有色的局面。我自己是1982年开始投身设计史论工作的,应该说是刚刚赶上需要史论研究的好机会,在需要的时候做了需要的工作,算是国内比较早的把西方现代设计史理清楚的人之一。我当时的工作,仅仅是两方面:第一是大声疾呼设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美术学院里的工艺美术教育体制应该朝符合经济发展的设计教育转化;第二是用比较通俗的方法(包括在全国各个院校讲学和出版史论著作两方面),给国内设计界讲清楚现代设计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我一直认为,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达到“史论研究”的层面,仅仅是做了史论普及的工作。想想20多年前,根本没有那么多“学术”会议,但是因为大家都很珍重、很小心呵护设计教育这棵处于萌芽状态的幼苗,虽然大家都懂得不太多,但互相交流却密切。感觉是有那么几十个人,在全国做一件开创性的事业,热情很高,也很谨慎。因此那时候的设计教育从学术角度来说,比现在“学术”多了。我们开始招收研究生的时候,连设计学科的正式称谓都还没有,我和广州美术学院的高永坚老师招第一个设计史论方向的研究生,还是先用高先生的陶瓷专业名义招进来,然后再由我负责培养。出国前,我前后招过三批研究生,十来个人。说实在的,那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学设计的本科生就二百人,研究生十几个人,但是出来一个顶用一个,废品不多。

    因为还没有正名,因此我们还是叫“工艺美术系”,一栋三层的校舍,和附中共用。我在楼上有一间小教室改成的办公室,就是“工业设计研究室”了。那时候我们没有现在美术学校这么大的校园和庞大的校舍,但是我们能够把小小的校园用得淋漓尽致,所有可以用的空间我们都用尽了,虽然拥挤一点。

想起那个创业的年代,我是有很多感叹的:

    那时我们没有现在这么多研究“课题”,但是我们把所有重要的课题都在当时的条件水平下做得很彻底,在广州美术学院,尹定邦老师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就把色彩、平面构成课程体系建造起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辛华泉老师就把立体构成建构起来了,柳冠中老师就把工业产品设计的课程开出来了,我就把现代设计史论硬是做出来;

    那时我们没有那么多机会留学,但是留学一个,回来顶用一个,都成了设计教育领域中的领军人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德国留学的柳冠中,在日本留学的王明旨,挪威留学的蔡军,回来就组建了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张福昌、吴静芳从日本留学回来,就组建了无锡轻工业学院的设计专业;比较晚一点到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留学的何人可,回来就建立了湖南大学的工业设计系。当时的广州美术学院,留学的人少,走得也不远,仅仅去香港而已。但是目标很明确——回来是要搞设计教育的。去了就学,学了就做,几年下来,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老师来参观我们学院时,都对我们的进步感到有点吃惊了;

    当时我们没有这么多高学位的教师,哪里有什么“博导”啊,哪里有那么多“大师”啊!我们就是教师而已。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全国几个参与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建立的院校中,大家全心全意地努力做设计教育;

    当时我们的学院都不大,人数不多,参加现代设计教育的人在全国几个院校中加起来也就几十个老师吧,但是大家诚诚恳恳,一心一意。论文不多,但是篇篇都有观点,有内容,很少有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

    当时我们不富裕,基本靠工资生活,偶然有点稿费,就开心得很。校外的设计收入很低,但是大家觉得是锻炼机会,并不在意收益多少,而在乎经验的积累。虽然不富裕,但是大家工作得很开心。我当时有机会受邀在全国几个主要的艺术院校讲课,所去的学院,见到的老师们都是精神霍霍,学生们都是朝气蓬勃。原中央工艺美院的郑可先生是唯一去过包豪斯的中国人,那时年事已高,但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前途充满信心,我到他在阜城门内白塔寺旁边的家里坐,他拿出当年在欧洲上产品设计课的草图给我看,讲到半夜;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课,来听课的人把学院阶梯教室的玻璃门都冲破了;在无锡轻院讲课,上千学生在拥挤不堪的大礼堂里如饥似渴地听,连走廊都坐满了人。斯景斯情,终生难忘!

    1980年代,是中国现代教育起步的年代,全国参与建造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就区区几个院校:北京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华东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南方的广州美术学院,虽然有所谓“南王北柳”这类的民间称谓,但是当事人都没有任何轻浮感,没人当真,从来没有人说自己是“大师”,是“领袖”。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也会遇到困难,遇到阻力。1983年的春天,天空阴沉,风还相当凛冽,我在讲课之后几乎是被学院中的保守派赶出无锡轻工业学院的。轻院刚刚从筑波大学留学回来的张福昌老师,在工艺美术系系主任朱正文老师领导下,和吴静芳老师一起推动轻院的设计改革,他请我们在无锡梅园喝杯茶再走,说是给我饯行。当时张福昌老师很激动,他举起装满了春茶的茶杯,说“虽然我们现在有这么多困难,但是我坚信中国的现代设计一定能够成功,让我们以茶代酒,为中国的现代设计干杯!”那种气概、那种热忱,现在你还看得到吗?除了学院以外,当时还有好几个对于促进中国现代设计有重要功劳的人物,例如原工业设计协会的叶振华、柴常佩等,他们的名字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经济发展得快,设计需求量就大,各个院校都意识到设计教育是美术学院的大专业,好多学院从纯造型艺术转向设计为主,造型艺术为辅的方向。全部这么转向,未必正确,但却是这二十年来的实际情况。我刚刚开始做设计史论的时候,华东有些艺术学院中一些人非常反对,用保护工艺美术和传统工艺的名义发难、对抗,可那批人不仅现在自己都教设计理论,甚至还带博士生了,其中有些人还设法撇清那段背景,标榜自己一直都是现代设计的旗手。如此巨大的变化,真让人感觉有点匪夷所思。

    在我看来,目前国内的设计教育,问题很大。根子来自几年前国内对高等院校和其他义务教育进行的教学改革,来自所谓“大学教育产业化”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内涵其实就是“以钱为纲”,教育朝钱看。方法一个是建造庞大的大学,或者几个大学合并在一起,或者把一个小小的、原本优质的大学突然扩大若干倍,从而大幅增加招生名额,多收学费。在所有大学增收学费的比例上,艺术、设计类的学费几乎都是最高的。因此,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全国各种院校都开设计学科,并且把设计学科做大,目的跟教人有点脱轨了,主要是增加学院的经济收入。全国一千多家综合大学,工学院不必讲了,连农学院、音乐学院,甚至医学院都开设美术设计专业。“扩招”、“大学教育产业化”等政策出台之后,全国的设计类学生总数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而教师人数(姑不论是否合格),教材种类(那种剪刀加浆糊拼贴而成糊弄人的不算),教学设备(除了好大喜功的大校舍以外)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这种盲目扩招的过程,实实在在是打着改革的旗号,明目张胆地、大张旗鼓地误人子弟、破坏设计教育的过程。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大增的就业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设有设计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超过一千所,保守一点估计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说实话,如果中国这些设计毕业生都合格的话,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设计学院都不用开了,全世界每年也用不了数十万个设计师啊。单从数字上看,中国设计教育在近10多年来的发展真够迅猛的。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大学、师范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财经大学)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一时间,艺术设计突然成为国内的最热门专业之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同类学院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面临的问题与困难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无论是生源,无论是师资,无论教学设施或教学体系,事实上,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未真正成型与成熟。先看看生源,每年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报考人数多得惊人,虽然国内的高校目前学费最贵的就是艺术设计专业(全国平均每学年学费是8000——15000元人民币),但是,肯交钱学设计的学生有的是,每年有上百万的考生。不少学生是因为高中阶段的文化课成绩欠佳,估计考不上普通大学,才报考艺术和美术专业的,通过短时间的所谓“速成培训”与“考前辅导”班的突击拔高而冲进了扩招线。学生的情况如此,老师呢?前几年我在无锡江南大学办了个短训班,课后学生最强烈的反映是——王老师,您几乎是唯一扎扎实实上完四整天设计理论课的教师了。听说,教师提前走人干私活,已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Prof. Gerhard Mathias),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曾经很直率地批评说:中国的一个个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可是这些被称之为“设计蚂蚁”的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遑论去担当设计教学之重任。在马蒂亚斯看来,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泡沫。假大虚空,误人子弟,岂不汗颜?

    扩招的结果,就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了。问题何在?有人说专业不对口,其实这是借口。你看西方哪所大学设计专业本科是“专业对口”的?专业不对口是一个常态,因为西方大学教育在本科阶段着重的是通才培养,打基础而已,没有对口的压力。中国的设计教育,本科就把学生当成专门人才来培养,第一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其次是忽视了中国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和西方不同的地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际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值的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尤其是美国,服务业比例占国民经济总值的80%以上,所以需要大量的大学生。而中国服务业占的比重还很小,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很大。传统制造业基本上不需要大学生,这些企业需要的是高级技术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实用,无需研发能力。当初搞教育产业化的领导们,未必设想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问题。导致现实情况就是,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规模,招得越多越好。听说有些地方,比如华东、西北的几所美术类型的学院学生人数都超过八千人,招进来怎么教不管,毕业出去怎么找到工作更不管,只要你交学费就行。

    这种“教育产业化”的改革,破坏性极大、持续性危害时间也会极长。大量的学生进入学院,首先就全面稀释了原本就很稀薄的师资力量,第二是在毫无计划和准备的新学科里面乱忽悠,四年毕业,基本什么也没有学到。误人子弟,并且耽误了上百万人一辈子的学业。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的,初时的确有点奔腾汹涌的气势,好像中国设计教育即将如朝阳一样喷薄而出了。但是来去折腾,不但没有喷薄而出,反而老也没见着阳光灿烂。

    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是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到了工作单位根本动不了手,顶不了用,是常见的现象。中国的现代制造业在迅速崛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几乎冲击着所有经济领域和制造产业。在制造业经历了跨越性发展阶段并实现工业产值高速增长的同时,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错位的状况非常严重。起步20多年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正在以不成熟的设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中国的现代产业提供着滞后的服务。我见过好多大企业的老板,对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相当瞧不起,说即便好的,也不得不在单位锻炼几年才能顶用。请问:那些年轻人花了那么多学费,在大学学习了四年,学了些什么啊?(当然,这个高等教育产出与经济建设需求错位的现象,绝不仅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问题。不少工科大学的毕业生也被工作单位送去“再进修”,而这又成为工科大学的一条生财之道,甲学院将乙学院的毕业生弄回来再教育,乙学院又将甲学院的学生找来“在职进修”。高等院校热衷于办各种短训班、进修班,已成常态,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再次分流,而学院乐得卖完了毕业文凭再卖进修结业文凭。之中的混乱,岂是一个“乱”字了得。)

    从数量、规模上来讲,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确发展迅速, 但是几年前开始的盲目扩招带来的设计教育过度膨胀,使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体系方面都出现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广告与包装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等所谓通用设计的专业中,中国每年培养的数十万设计毕业生,大部分拥挤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等以装饰为主的服务行业中,经过四年不合格的教育,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参与到设计行业中,用质量恶劣的设计污染我们的环境。中国在近10多年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与包装污染大国、建筑与室内环境污染大国。为了争取更高的利润,在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在包装和平面设计上滥用装饰、滥用昂贵材料的现象比比皆是。国内的大、中、小城市的建筑与城市环境已经沦陷为广告、招牌、招贴的海洋,中国的“月饼”、“棕子”超豪华的恶劣包装已经成为国际包装设计中最恶俗的典型。乃至于需要国家在法律与法规的层面上来限制规范广告与包装、建筑与室内环境的设计。一个有几十万人从事设计的国家,在浩瀚如山的包装设计中,居然看不到多少精彩的设计作品。此情此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此庞大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形成着巨大的反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与销售大国,家电制造与出口、家具制造与出口、服装制造与出口、玩具制造与出口大国。一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汽车设计大师、家电设计大师、家具设计大师、服装设计大师、玩具设计大师。全球都可以看看Made in China,却几乎不见Designed in China。由于中国制造缺乏自己的设计与品牌,中国的制造业在近年来频频被西方发达国家以“反倾销”的理由给予制裁。在西方谈中国设计,大家都是宛然一笑,不会讨论。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站在十字路口上!目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与经济生产实践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学校教育的水准每况愈下,但社会与产业对高等设计专业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在现行教育体制的牵制下,高校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基本脱节,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又不允许外部力量参与竞争。中国设计人才匮乏,不是源于人数不足,而是设计专业学生水平普遍低下,许多人无法胜任设计工作,而只得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在我任教的Art Center,每个学期,都会有国际知名产业参与学校的项目。学校的大礼堂,会不定期举办由不同领域的设计专家主讲的专题讲座。学生的作业中,常常有专为通用汽车,丰田汽车等产业提供概念车设计思路的内容。每逢学生毕业的时候举办的企业见面会,都会让学生更了解企业的需求,也让企业有机会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参与意见。但是,在国内,我并没有见到这种常态形式的双向交流。

    中国设计教育的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沿用1970年代或者更加陈旧的传统美术教育的模式,连专业学科名称也都滞后于国际平均水平,比如“平面设计”( graphic design)学科,至今仍被称定为“装饰艺术”,翻译成英语是“decorative art”,这是英国在19世纪用的一个名称,早就不用了,平面设计的范畴也早就超出单纯的装饰。这种单一体系,单一制度、缺乏弹性、缺乏市场反馈机制的盲目扩招教育,对中国设计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引入了市场机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却依然是属于计划经济模式的,从大学的名称、学制、办学层次到专业的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等,都是由国家教育部在进行统一管理的。一个对经济发展需求反应迟钝、对市场要求认识不足的体制,怎么能够培养出我们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能够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际设计教育的挑战呢?庞大的市场经济,和一个刻板僵化的教育体制,中间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饼是越做越大,但是质量却越来越差。因为不是自己的事,大家得过且过,既得利益者在其中中饱私囊,国家设计水平维持低下,外国设计师渔翁得利,这种局面如何解决,个人感觉真是有心无力啊!

    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上一直推行这种统一的模式,肯定是有问题的。以单一的、刻板的、问题众多的、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不断大规模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二十多年了,仍是杰出人才少,滥竽充数者众。

    中国设计发展到如今的乱像,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国名叫“China”,也是“陶瓷”之意,现在漫说日用磁、高级餐饮磁,就是厕所的洁具,也都是外国品牌纵横天下。去年景德镇在洛杉矶举办陶瓷展,最后是租了个仓库像买破烂一样的推销那些工艺陶瓷,看了让人惭愧不已。

    我们现在的办学目标与学科建设方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上。所谓的设计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实践的“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我们有钱修大得不着边际的大学城,却无法给学生提供培养设计技能的教学实践课程和教学实践的车间与设备。不论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或是院校和企业的设计合作关系,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台湾和香港地区设计大学的水平。“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导致中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时装的不懂面料、不会剪裁、不懂生产流程,就会画些天马行空的效果图,再就是夸夸其谈说时尚。我在浙江义乌、温州,和一些做时装出口生意的老板谈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说是没有用的,宁可自己从女工中培养人才。记得前几年,杭州一个丝厂女工出身的丝纺行业的企业家(好像还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到洛杉矶旅游,专程到学校找我。因为临时来的,我正在上课,她就在课堂外的走廊上等了我两个多小时。见面只有一个要求——王教授,你能介绍一个好的设计毕业生给我吗?她说自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200多个应征者中千挑万选,选了两个应届毕业生,可上班不到两个月,就只好请他们走路了,原因呢——“只会讲,不会做事”。这样的现实难道还不残酷吗?

    虽然落后,但是夸夸其谈的风气弥漫学府,自欺欺人,也实在惊人。比如一方面我们的设计体系和当年包豪斯差之远矣,包豪斯教育突出的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生产的了解,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大多数学院连边都没有摸到。但是听说我们的一些教设计理论的人,却认为包豪斯模式已经过时了,只是一个“设计传统”了,并提出了要建立有民族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很有点大跃进期间“超英赶美”的劲头,口气之大,令人侧目!

   看到了问题,当然思改进,怎么改呢?细说起来千头万绪,拣我以为重要的先说两点吧:

1.目前的大一统教育体系需要改变。

    设计教育其实最忌讳大一统体系。美国现在有独立的艺术和设计学院60多所,五年前香港艺术中心的董事局主席刘小康、香港理工大学的梁副校长和当时理工设计学院副院长林衍堂三位来美国考察设计教育,走了一大圈,60多个院校看了一半以上。我问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感觉第一点就是没有一所学校的系统是一样的。设计是和市场、社会密切联系的活动,并且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漫说全国一个系统,就是一个城市几个学校共用一个系统都不合适。洛杉矶四所设计学院: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Valencia),是迪斯尼公司投资做的,综合艺术学院,下面有舞蹈、戏剧、音乐、艺术、理论几个系,基本是为娱乐产业服务的,艺术系内一部分是所谓的纯艺术,不画画、不做架上艺术,只搞装置、概念之类;另外一部分是手绘动画,这个专业全世界恐怕也属最强。皮克斯动画公司的老总John Lassester,《超人总动员》和《小鼠大厨》的导演Brad Bird 都是那里的老师;第二所是奥迪斯艺术设计学院( Otis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强项是时装、玩具设计;第三所是南加州建筑学院( 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突出培养具有试验型的建筑师;第四所就是我在任教的这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Pasadena ),长于工业设计、汽车设计、电影制作、商业摄影、商业性的平面设计。我在洛杉矶二十来年,除了是Art Center的终身教授之外,在其他三间学院都任过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所学院都针对自己的需求和具体情况,有自主的教学体系和培养目标。四所学院,每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大致在1000人上下,外国留学生占一半左右,Art Center多一点,大概占60%。反观国内设计学校,全国一统,下面的学院想有点突破、拓展、试验,还得层层申报,争取得到上面教育部的支持才能动作。而设计教育在教育部的大计划中自然是无关紧要的“边远地区”,重点都放在名牌综合大学、大型理工学院里去了。这种体制不改造,中国设计教育可以说几乎没有出头之日,永远出现不了中国设计、中国品牌立足世界的那一天!我们的教育部官员们是否明白这个道理呢?即便是明白人,又是否愿意果断出手改变现状呢?打破大一统的教育模式,才有改进的可能。否则以现在的小敲小打,修修补补,又能有多少作为呢?

2.设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新思维

    由于当前教育管理制度的僵化,造成了艺术设计类型的教师资源枯竭、课程老化、僵化。目前设计教育体系的建造不是因为需要这些课程才开设,而是沿袭过去的习惯、按照现有人员的能力而开设的。原因有二:惰性,固定人员超多。设计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随市场、产业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以商业摄影来说,虽然基本原理相似,但是现在数码发展如此之快,如何迅速在摄影教学里面添入数码部分,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概念转变的问题。单靠现有学校的这些教师是无法如此迅速地改变内容的。

    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称之为“近亲繁殖”,师资水准会因近亲繁殖而退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的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近亲繁殖”却一直延续着。再加上在大一统的“全国一盘棋”上,各个学院已鲜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远亲”也变得和“近亲”差不多了,基本上就是高校小圈子里的人,和外部世界严重脱节。没有生气,缺少创新思维。高等设计学院成了养尊处优的场所。

    现在普遍存在的本科教育中专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状况,也和师资荒密切相关。好多设计院校居然没有必须的现代艺术史、现代设计史课程,大部分学院不开设设计理论课程,有些省份就基本没有现代设计史论方面合格的老师。合格的、优秀的教师队伍建立,因为受体制的约束越来越困难。有时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形:从外校调入的人员,不是因为他们的学识好、能力强而调入,而是原所在单位比较好说话,同意放人而已。这样组建的教师团队,如何能适应新时代对于设计教育的需求呢?

    西方国家的设计院校,多采用大量兼职、少数全职的方法,从设计第一线请专家来上课,把最新的观念、技术带到课堂。但是,这种固定职工并不为主的做法,肯定和我国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冲突。我认为固定教职人员和外聘专家各占50%的比例就比较适合我现在任职的国内学院。僵硬的制度阻碍进步,不求变、只求稳,不相信探索、只会按照条文规定办事的行政扼杀教育的生动性和现代发展,是普遍的问题。这一点,也让人难以乐观。

    设计教育受大一统教育体系的牵制,加上 “教育产业化”的错误引导,把设计教育搅成一盘乱局。要收拾和整顿,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系统改起,不过目前看来希望不大;二是各个院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不声张的试验,按照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从适应于自己面对的就业市场入手,与本地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以办好中国设计教育为己任。我想,用这种“分片蚕食”的方式,最后改掉那个早已经不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形式、不符合中国设计发展要求的大一统体系,还是有可能的。

    我有幸参与了我国早期的现代设计教育改革,数数都快三十年了。对国内的设计教育,我始终是有感情的,也有一种责任和义务感。真心希望我们的设计教育能够真正的进步,走上正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服务,不要耽误千百万人家的子弟啊!

opera 9.5 build9745的外观有变化啊

tab条现在是比较好的兼容了win系统的默认的tab形式,过去是按钮控件的外观,这算是一个易用性上的进步吧。

这个版本的RSS目录里标示的未读文件数目的更新速度有点慢,需要重启浏览器才会刷新。

应该快要final了吧,感觉现在的bug已经比较少了:)

===============================================

周一就回家啦,嗯,我会怀念大家的~~

Saturday, January 19, 2008

新做的班版进版画面,嘿嘿

A problem has been detected and Windows has been shut down to prevent damage to
your computer.


YOU_HAVE_NOT_POST_IN_W45_FOR_TOO_LONG


If this is the first time you've seen this screen, please go to W45 and post
your photographs there. If this screen appears again, follow these steps:


Check to make sure your photographs do no harm to other people. If you are good-
looking you will get a M, otherwise you may need Adobe Photoshop to help.


If problems continue, delete the photographs uploaded before, and check if there
is any funny photographs of any one from w45. If your are lucky enough to find
some, post them all to the board.


Technical information:
*** STOP: 0x0000014d (0x00000099, 0x000000cc, 0x00000000, 0x00000000)


Beginning dump of memories.
Physical memory dump complete.
Contact your board master NIGHTFIRE for further assistance.

Friday, January 18, 2008

blog这两天有点荒芜了

开始过实验室生活,呵呵。早上不能睡到12点了,这个不是很爽,不过也算是帮助我校正时钟的一部分吧……毕竟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的生活有点不够健康-_-
今天在实验室又一次和病毒战斗,重要这次能够上网了,事实也证明这个电脑上还是很盛产病毒的,我也是够倒霉的了。不知道明天开始是不是又要转战一台新的电脑?……那就太惨了,我放假回家前想看资料做点东西都没戏了……
中午赶上了实验室撮饭,嘿嘿嘿,运气不错哈(我都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既然大大小小都叫去了就跟着呗)
下午接着看程序,貌似这个接口还是很简单的,如果照着用应该不是很难的。如果要改驱动就费劲了,但愿不要。比较郁闷的是我不知道我这里的进度应该到什么程度……有点混乱,而且没有组会交流还是有不少细节问题的。

Wednesday, January 16, 2008

土坯公司真强大

这两天借到一个小活,一个二三十秒的flash,于是又把荒废了许多年的flash捡了回来,呵呵。

如今CS3 suite里的flash和以前真是大不一样了,甚至使用的方式上都不一样了。过去flash主要是用来做做小广告什么的(当然现在的flash多数也是广告)可是现在有了action script的支持,已然有了很多怪兽级的应用,各种online application层出不穷。

比起过去来说flash的基本上向着一个纯粹的脚本执行体过度了,本身的画图功能基本上就没有进步-_-b。当然它的画图我觉得都不需要进步了,拿我做的这个小东西来说,基本上形状都是在illustrator里完成的,因为现在土坯的整合很成功,无缝协作指日可待啊。再也不用忍受flash那些奇怪的画图工具了,illustrator至于flash内置画图工具就像豪华的湾流喷气机之于后轮不圆的自行车:D

除了ai和flash,我觉得其他不是土坯亲生的孩子就融合的不是这么好了,比如fireworks,soundbooth(从cooledit演变过来)都在和其他工具的融合上有一些感觉不到位的地方,不过我相信在cs4,cs5里面土坯大家族会更亲密:)

 

今天ssm帅哥还问我要源文件给他gf学习来着……上帝保佑她看到我那堆illustrator勾出的图形不要晕过去……

刚出cs(creative suite)的时候我觉得土坯搞什么名堂,想捆绑销售也不用这样;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土坯的战略,整合,将单个软件的学习成本降低,帮助设计师横向成长,也通过这种一致的用户体验把他们绑定在土坯的钱袋子上。我现在才领会土坯战略的奥义是因为过去我只是浅浅的会用一少部分土坯软件,现在土坯家的东东我都会了个大概……将来有钱了一定多支持土坯,呵呵;)

Monday, January 14, 2008

又被Starforce害了

晚上在清理硬盘,打算把一些不用常的东西挪到光盘媒介上,空出我宝贵的硬盘来弄些新鲜东西,可是忽然刻录一半系统失去响应,接着就蓝屏了真是十分的愤愤……

查看系统Log,恰在出错的时间有一个错误,错误由一个名称很奇怪的东西引起,貌似是随机名称,这显然是一个驱动问题(和0x00000077蓝屏错误的硬件访问不能的详细代码刚好匹配),而且一定与防拷贝系统有关——不是防考的问题就是deamon的问题。

于是用autoruns查看系统的驱动,果然找到了这个名称的一个驱动,签名和说明显示这个文件某starforce加密游戏。于是从starforce官网给出的链接下载starforce driver removal tool,卸载游戏移除了驱动。

再次尝试刻,很顺利。这里问候Starforce和它全家,咔咔

 

~"~"~"~"~"~"~"~"~插入花边新闻"~"~"~"~"~"~"~"~"~

今日某同学拎着两台本回来了,花生给出了一句经典生动的形容——左拥右抱,哈哈,太传神了(看到这里的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思无邪,嘿嘿)

Sunday, January 13, 2008

又是RPG角色测试

尽管这种东西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对于结果按照对自己有力的方向解读,让你在结果中寻找合理性的可是还是做了玩:

http://vega.cs.tku.edu.tw/~u7197120/RPG_Test.htm

暗属性天使贤者,zeze,为啥我玩rpg一向用力量型英雄呢……传说中的缺陷补偿?

怨念之物——KDE4

写下这个标题以后忽然觉得不是很合适,不仅KDE4是怨念之物,KDE全家都是……(啊,这个很暴力的表述方式我是从小妖那里学来的)

如果看过Qt和GTk的文档,或者写过KDE或者Gnome程序的话,估计没有人会觉得Gnome有什么相比KDE可爱的地方,然而Qt不总是像GTk那样白用的,所以Linux厂商自然比较青睐Gnome,尽管它样子丑陋,体系混乱,不思进取。

KDE就像是过去加入了tg的富家子弟,终不像Gnome这个泥腿子一般受人待见,咔咔

今天去看了KDE4的Visual Guide,深受毒害啊,非常的想借此把丑陋的Gnome一脚踢飞(嗯?谁说我看东西只看外表来着?哼哼~)不管如何,KDE发展方向很明确,易用性研究很上心(再不拿用户当人看的Linux届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虽然多少有些仿照Mac系统的嫌疑,不过我们是唯物论者好东西的就要借鉴吸收啊。

然而我却在社区里听到了一片关于不兼容性,不稳定性的哭喊声……看来受到这个年轻小美女(KDE4于1月11日发布)蛊惑的人真是不少,吓得我也不敢做升级这么危险的动作了……

怨念啊怨念,长久的期盼,就是这个结果么……

Linux老鸟教育我们,对于Linux的问题第一要忍,忍不了了就自己动手……不过我实在没有参加KDE项目这么高深的实力,而且也不喜欢不稳定的系统,so……我只好等了,呜呜:'(

image

(上图转自kde.org)

Saturday, January 12, 2008

风萧萧兮易水寒

控原考试前最后的日志……

电影The Brave One

今天终于发现了像我这样积压大量影片在硬盘的好处——忘记下载时候网上的介绍,几乎无知的开始观赏一部电影。

电影在充满了生活暖意的镜头中开始,在电台工作的女主角和男友的日子十分的甜蜜,以至于我在怀疑为什么我什么时候下了爱情片,然而自从这位长得实在没有多少讨人喜欢的地方的拉美男人把逗狗用的软球扔向阴影中的地下通道,我的直觉就告诉我这不是爱情片了,当他们走进地下通道之后悲剧开始上演,一伙混混抢劫并毒打了他们;主角自然不会殒命,男人却没有那么幸运。

后面的故事要想讲得精彩就不太容易了,否则我就是评书艺术家了。概括一下就是女主角的变化,极度恐惧吞噬了她,她需要能够给她镇定的力量——强大的暴力——枪。从杂货店的一次遭遇抢劫犯开始,她为了自卫杀死了第一个人。她一步一步变得更加依赖于暴力带给她的安定,几乎无法自控的行走于城市中危险的地带,又一次一次的扣动扳机。害怕黑暗却拒绝光明,诉以狂暴宣泄来补偿严重缺乏的安全感。

“当这一切发生以后,一个陌生人占据了我的手臂,支配我的行动,最终把我变成一个陌生的人”

从个人的角度讲这个故事是一个苦难中挣扎的灵魂,电影是极端的,却有着生活中的影子。时间原因,例子我就略了。

 

另一面我看到了一个讨论的十分广泛的问题——非法的犯罪惩治者,电影中有,电视剧中有,美国有,其他国家也有,这是一种非个案的现象。当米国人吃着爆米花看超人蝙蝠侠XX侠的时候,当我们看着金庸古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于暴力英雄的崇拜和渴望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渴望?对于国家机器的不信任,对于法律感到不足,抑或是我们血液中原始的对于个人暴力的信仰?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恐怕每个大城市里恐怕都有原始的罪恶在阴暗的地段发生,怎么办,用探照灯照亮整个城市,在每个街角装上摄像头,让警用直升机24小数呼啸在城市的上空?

我们怎么了?城市化,城市化,这就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未来么?

挣脱了旧宗教的链条,割断了宗族的锁链,难道只有电椅和绞架来震慑么?

政客百变的说辞,各路媒体浮躁的口号中,什么能来救赎沉沦的灵魂

Friday, January 11, 2008

世界变化真快

还记得过去姐姐讲过一个笑话,说某人把U盘挂在脖子上当作装饰品……

而现在世界变化好快,估计过段时间脖子上挂U盘会时尚起来……不信?土了吧,Philips和施华洛世奇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首饰U盘。这世界啊,变化快啊变化快……

20080108philips

忽然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感触

本来应该看控原的时间啊,索性写一些下来好了。

想到这是四年里的最后一次考试了不禁感慨特别多,四年的大学的确变化很大啊,回想起来甚至感到有些神奇。

四年前我很路痴,清华园这么一块地方我用了好久才熟悉起来;现在的我去校外某个地方只需要在地图上看一眼,一路基本不怎么出错了。

四年前我很简单,我只知道好好看书,一次作业做错也会让我很不安;现在,呵呵,即使考试快到了我还有心情写日志。

四年前我总是去桃李吃饭,因为我觉得那里熟悉不需要一个窗口一个窗口找我想吃的;现在我还是常常去桃李吃饭,因为满学校也找不到什么太想吃的了……

四年前我觉得学生会是个很高级的组织;现在我很庆幸当初这样想,不然我会错过认识很多人:)

四年前我不知道电子系究竟都研究的是什么高深的学问;现在我终于知道都是些什么领域了——结果我却转了计算机……

四年前我只知道word,我只会用几根手指头打字*'_'*;现在我在研究软件应用上小有心得,感谢清华的熄灯制度和我的笔记本,我的盲打提高真的是离不开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

四年前我关注世界上哪里又发生了战争什么人当选了某总统;现在我关心还能不能吃到日趋金贵起来的猪肉。

四年前我热情饱满的为准备参加马拉松跑圈;现在我只是在无聊的时候才会去和东操的墙壁打打网球。

四年前我偶尔一个人走在清华“见人就害羞(灭)”的路灯下,因为我想家;现在我偶尔会一个人仰望夜空,说不清在想什么。

四年,假若真可穿越时空,我会对那时的我说些什么?

……想不出来,真的,我只知道如果我开口的前两个字一定是“孩子……”

也许很多事我会做得好的多,很多错误我不会再犯……但是“如果”只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肥皂泡,当我入神的看着它的时倏然破碎,甚至不留一点痕迹。

四年不变的是我的眼镜度数,全局一致渐稳于Xe=200(这句话恐怕只有电子和自动化的同学才看得全懂,呵呵)

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Claymore 76 ——意图之末

自从鲜血的阿加莎出场以后,大剑这部漫画“很黄很暴力”了……不过还是得看下去,呵呵

原因?这都不知道,sigh,说明不了解我啊……我就是传说中的“嘉拉控”~

反正看的人不多,我就肆无忌惮的剧透了:76画里面该死的野蛮萝莉继续迫害着御姐嘉拉迪雅,继上篇砍下左臂以后又刺穿了嘉拉姐一次 >_< 不过她的嚣张野蛮行径(所有这些评论都是基于我是嘉拉控的基础上的)终于招来了噩运,阿加莎的血咒开始重创她的身体了(暗下叫好)

目前嘉拉迪雅还活着……感谢各路神仙,感谢八木教厂……不知道变态八木还想怎么折磨她(折磨观众)

btw,万宇的在线漫画还是不错的。

image

Wednesday, January 09, 2008

Artweaver是个不错的绘画软件

说它不错的一切前提是免费软件,这个大家务必注意了,呵呵。如果和Painter或者PS这样的大腕比功能实在是太难为它了,在不要钱的软件里面它就显得很不错了。

和Gimp、Paint.NET不同,它的模仿对象不是PS而是经典的模仿自然笔触的绘画软件Painter。如果你没有听过Painter的大名那么多少你还是有点对插画艺术不够了解的,这款来自Corel公司的软件可是很多国际知名绘画大师的首选:)

Painter赖以成名的当然是它对于自然笔触的模仿,这点即使是强大的PS也望尘莫及。PS的画笔虽然千千万,但是能出色的模仿油画棒、乙烯喷枪、水彩等笔触的实在是有待进步。而我现在介绍的Artweaver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于Painter画笔的模仿。

在干介质笔触的模仿上可以说Artweaver已经很接近Painter的效果了,这类笔触常见的就是油画棒,粉笔效果都是比较到位的。遗憾的是油画笔的效果差强人意,这个和以前介绍过的ArtRage比差距还是得承认的(不过ArtRage可是要米的)另外Painter的最出彩的工具在这个小模仿家这里缺席了——水彩效果。不过这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水彩效果可是Painter的看家本领之一。

每种笔刷提供了丰富的预设值(比如铅笔工具底下就有2B铅笔,技术铅笔等多种选择),笔刷面板里可精细调整的也很是丰富,相信可以满足很多业余爱好者需要啦。自定义的笔刷是可以保存的。

Artweaver的图层效果也比较基本,没有PS那么多的功能(图层效果啊什么的)不过基本的图层组织(叠放、分文件夹)还是有的。

还需要提到的就是图像调整功能了,色阶,色调,明暗,对比度都是有的,曲线(Curve)功能对于PS的模仿也让我很满意(我喜欢用这个调整照片,嗯)虽然这个软件的多数地方不提供不同通道的处理,可是在不少调整工具里都可以单独的处理某个通道,这点算是一个惊喜了。

界面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模仿了ps的界面,取色面板使用的是Corel式的色调环中饱和度三角的经典模式,相信Painter用户和OpenCanvas用户都不会感到陌生。不过没有了Painter那个很有意思的混色板(这个功能有些花哨,不过用起来还是挺不错的,比直接在取色板设置感觉上自然许多了,容易调处比较满意的色板组)另外它尽可能的兼容了ps的快捷方式(比如Ctrl+U是色调饱和度面板),这个我喜欢。

软件在官方网上下载回来是安装程序,不到10M大小,安装完成为28M,有移动模式(Portable Mode),可以U盘带着到处用。提供了多宗界面语言,德语英语法语中文等等。(我的英文xp上第一次启动是德语的……使用ps的标准设置快捷键Ctrl+K调出设置面板,最后一项里面选择英语,重启,ok了)

对电脑绘画有爱的可以试试啦。(我没有支持倾斜笔触的绘画板,不知道它只不支持这个,如果有人试验了欢迎告诉我^-^)

饿死了……

我又忘了存粮食了,呜呜呜~>_<~

“从前有只寒号鸟……”

btw,DY sg的ex85到手了,据说是相当的赞,我姑且口水一下……等啊等,相信会有团购森海塞尔的时候,HD200啊HD200,希望我买的时候还有爱尔兰版的

Tuesday, January 08, 2008

要过健康的生活

今天下午终于克服了惰性,稍微锻炼了一下鄙人单薄的身体。大约45分钟的网球打墙实在算不上什么大量运动,不过多少还是有些劳累 :( 锻炼一旦荒疏了体力下降就是快啊……

~"~"~"~"~"~"~"~"~"~"~插入一句"~"~"~"~"~"~"~"~"~"~"~

笔记本有喇叭就是好呀~就是好,有了喇叭就是好~

(背后麦博士一脸无奈,啦啦啦,虽然你的耳机像功放可惜终究不是功放,哈哈哈)

~"~"~"~"~"~"~"~"~"~"~插入结束"~"~"~"~"~"~"~"~"~"~"~

今天除了因为昨夜发奋复习所以睡得有些晚了(以及起来得有些晚)以外还是过得不错的,早上三点半的时候实在是肚子饿,四处找不到东西那叫一个悲惨。想到这个时候连东门外的永和/麦当劳都应该是没的东西卖得时间,那叫一个绝望:'( 最后还是楼下贩售机里的八宝粥拯救了我(这个居然是温热的,真是太好了^_^)

如果大家没有半夜看出的坏习惯还是尽量要早睡的,嗯……虽然这话从我这说出来有点ironic……

晚上一定克服惰性去储备些物资……晚上饿得太可怜了:(

Monday, January 07, 2008

杂记

首先是读书相关,嗯,我是多么好学的好青年啊(虽然学的东西稍微博杂了一些……)。今天发掘出了一本非常不错的书——"Fonts and Encodings",去年OReilly出的。这本书光看标题倒是不是很吸引人,以为是一本编程手册呢,结果翻翻发现里面内容还挺丰富,居然有我一直在找的关于各种字体的起源的介绍,不错不错。深入于字体设计理念沿革历程,浅出于不同系统上管理使用字体;很适合查找感兴趣的部分,通读的话恐怕需要对于计算机和设计艺术比较深的爱。

在Linotype网站上看到了传说中的Sabon字体,甚是仰慕,可惜价格高昂只能望而兴叹。感觉很适合作为阅读字体的,不像Times New Roman那样衬线过于明显而线条粗细对比强烈,所以应该是比较适合在屏幕上使用的。(其实现代字体看起来通常都是不错的,比如Helvetica字体家族,但是有时候就是偏好带有衬线的古典派字体,呵呵)

~.~.~.~.~.~.~.~.~.~.就此告别字体~.~.~.~.~.~.~.~.~.~.

今天在同学看的时候顺便看了一眼《我是传奇》(I'm Legend)实在是没有新意的一部电影,无论是丧尸还是僵尸犬都是多么陈旧的话题啊,太差了,严重鄙视这种靠男主角卖座的电影。

今天又看了一集美剧《英雄》(Hero),又被恶心到了,居然是一部惊悚搞笑片……虽然有部分“很黄很暴力”的镜头也改变不了我对于这种片子的严重不喜爱。(上面那句有点歧义……呃,我不是喜欢“很黄很暴力”的东西,只是觉得这也比无厘头的搞笑强)

今天临晨看到片子比起上面两个倒霉的片子好了不少——《决战尤马镇》(3:10 to Yuma)。作为一部西部片,很man很男人(呃,我就这语文水平了,大家忍一忍)里面还是有不少感情成分的。抛弃了字幕看完觉得理解问题不大,有个词cavalry不是很拿捏的准,骑兵是我知道的(感谢伟大的RTS游戏《帝国时代Ⅲ》)这里恐怕是骑警之类(看着不像军人的说)。富士胶片(最后字幕里印证的)的颗粒感使得画面质感十足,深得鄙人喜爱。不过故事里面Ben Wade的情感变化有点不可思议……当然不排除那个时候米国西部的男人就是这样,呵呵(就像《窃听风暴》里HGW XX/7的变化)姑且认为艺术高于生活吧。

~.~.~.~.~.~.~.~.~.~.就此告别影视~.~.~.~.~.~.~.~.~.~.

今天在水木joke看到了传说中的《工科男女朋友BG标准》,不得感叹一下……

“1、外语系、中文系、医学院、艺术类院校毕业的不要”

呵呵,真不知道这个哥们在想些什么……同时对外语等系的mm们表示慰问:D

不过既然馒头都有了国家标准,某些人想把自己的想法推广成国标也是可以理解,标准化的新时代啊……不知道我会不会因为形貌不佳成为非法生物>_<

最后靠在椅子上不腰疼的说一句——“不管是gg还是mm,宅在屋里都是没戏的~~”

~.~.~.~.~.~.~.~.~.~.就此告别joke~.~.~.~.~.~.~.~.~.~.

今天从网路上获取了二版红龙书,赞(虽然我草草看过一版,不过据说二版变化不少)。不过尝试转成doc看失败了,几乎搞得死机。最后弄了个txt,纯文本也看着比扫描字体舒服多了。

明天开始好好看控原,最后的战役已经吹响了号角啊

Saturday, January 05, 2008

看过《盲井》

按理说在这个标题一下应该是一个正经八百的影评来着,不过我对自己有着充分的估计——没有这个文艺实力,更是没有这样的心境去或客观或充满激情的评说。

故事说起来也不是很复杂,唐和宋是两个谋财害命的人,他们诓骗务工的农民装作他们的亲属,到黑·煤·窑里面做工,在井下杀死他们,骗取矿主的丧葬费用。一次他们盯上了年轻的元,可是宋对于和他儿子相仿的元下不了手……故事以最后唐和宋被埋井下,元幸存首场,这算是这部黑暗的片子里最后的一丝光明。

无论是灭绝人性的唐还是淳朴的元、发廊里的小姐,每个人为了钱,为了给家里寄钱。“社会主义好”变成了“资本主义带着美元回来了”……元的最后幸免无法改变这部片子是不折不扣的悲剧的现实。

“专卖、积分,返券”我们的生活于黑暗的井下是那样的遥远。我坦诚我的不够成熟,离不了所谓的诗人的正义,无法将一部悲剧轻松的忘却。我觉得我不想再看这样的片子——或许是出于拒绝的本能。

李杨还有一部片子《盲山》,我不想看了……

若干不靠谱的讨论

昨天和某人在msn上进行了关于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生活的讨论,经归结为:

  • 目前地皮价格上涨,不知道得多少年的时间才够买个山清水秀的山野小屋
  • “农妇山泉有点田”中我只对山泉有兴趣,使得问题严重程度更进一步提升

顺便讨论了归隐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挣钱→找lp→买小屋→归隐→孩子考清华→挣钱→找lp→买小屋→归隐→……

以上黑体部分由不可抗力支配,所以这个循环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

最终结论: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 “斜倚小窗对月酌,清影两相候”对我比较现实

Friday, January 04, 2008

上了豆瓣,没了硬盘

首先我承认这个不是豆瓣的错误,是我的习惯问题……或许是家传的节俭意识,我对于搜集东西攒起来有着狂热的喜爱……

结果就是大量的音乐和电影(尤其是后者)在很少会再去听再去看的情况下还赖在我的硬盘很久,加之一贯的唯美习惯,使得我喜欢ape,avi……说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开始同情我了,我可是只有笔记本的呀:'(

老话一遍一遍的说“等我有了台式机我要买1T硬盘,德国坦克声卡和传说中的HD200耳机”但愿那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我还有时间去听音乐看电影……

豆瓣真是个好地方,无数的音乐和电影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一杯奶茶的时间就会新生出一个长长的wish list,若是印出来做成壁纸恐怕应该可以装饰整个房间用了*^_^*

~~~~~~~~插说点别的~~~~~~~~

最近十分沉迷纯字体排版艺术,简单的黑白双色或大或小、或粗或细的字体,奔放不羁的,严谨挺拔的混排在一起,调整好字与字不同的大小间隔,便会变得灵动起来,简单的线条却能谱写出华彩的交响~
(以上属于对于见过的高手作品的描述,不是鄙人的实践……)

~~~~~~~~回到正题吧~~~~~~~~

校内的音乐ftp的更新十分的让人失望,现在貌似没有什么贡献者了,管理员也不是十分的积极于此,于是很多都停留在了2005前后的状态,没有添加新作,也没有对于经典的补充,找东西只好满世间的翻啊翻……

不写了,删东西去,蓝莓之夜还在等空间呢……

Windows Live Writer 2008真的已经很实用了

和早年需要自己指定ftp发布照片相比,现在发布格式内容竟然是这样的简单。支持向多数的weblog程序提交照片,比如我用的blogspot和live space都是被支持的^^

以前在日志里面贴个照片多么的艰难啊,现在终于不用登陆网页去贴照片啦,真让人高兴。另外现在对于blog的标签的支持也让这个程序实用性极大的增强了,可以说是目前所有的通用独立blog发布程序里最好的了。

对于我这样的同样的内容两次发布来说,生活真是从此轻松愉快~~

《投名状》不错

比预想的好,故事讲得十分的干净利落,三位主角的表演也到位。

我是十分厚道的人,于是就不在这里搞什么剧透评论了^^,只说一些杂七杂八的感受吧。

不知道怎么居然现在这么流行这种画面黑色化的东西(貌似自从《魔戒》以后就有了很多这样的风格的电影,比如《征服者》)这种黑色的画面虽然达到了产生史诗感的作用,但是却让看电影的人多少有些不爽,过于缺乏色彩感的视觉影像的冲击力也多少受到削弱。

电影的音乐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太留意,主要是剧情比较紧,音乐就没那么注意。第二次看时候听到音乐发现竟然还十分的摩登……还好这些音乐出来渲染气氛的情况很少,导演对于留白有着比较强的热爱(无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有不少故意留白)

~*~*~*~*~*~*~*~*~*不靠谱的分割线~*~*~*~*~*~*~*~*~*~

后面说起一些关于这个电影在我们伟大的Joker圣地119发生的一些花边事件:

  1. 首先当属昨晚某人提出这是一部两个老男人和一个帅哥的故事,然后被众人拍——"分明是三个老男人的故事",金城武就这样变了老男人,不是到是不是更被某些腐女控了……七嘴八舌之后的另一个共识是现在刘德华开始走老男人路线,所以还有很多年混头(你看人家让·雷诺)……
  2. 今天就金城武的国籍展开过讨论——原来是日本人;我们都以为是韩国人呢……谁让他姓"金"呢……最后经过google才得知原来他姓"金城"……我们真是太火星了=(

Tuesday, January 01, 2008

记“麦博士”一句经典的话

"又长胖了,我妈该高兴了,我又该难过了"

估计很多男生都有同感的=) 女同胞们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新年第一篇blog

首先祝愿大家新年快乐,一年都有好运气!

*~*~*~*~*~*~*~*~*新年发现*~*~*~*~*~*~*~*~*~*~*~*

某人的blog的某段看出了8g的味道……呃,感觉而已……

另外就是发现天线原理的笔记还是很长的,天哪,我还没怎么看呢,神仙快来救救我吧……

*~*~*~*~*~*~*~*~*陈年旧账*~*~*~*~*~*~*~*~*~*~*~*

昨天晚上去了小姑哪里,有一次我充当了"学习楷模"的作用,真是尴尬死了=( 一点都不好玩啊,啊,啊……忽悠别人还好说,忽悠自己人是不对的……

*~*~*~*~*~*~*~*~*软件新闻*~*~*~*~*~*~*~*~*~*~*~*

foobar2000在新年这一天又final了,版号0.9.5final。

现在的用户界面的自定义容易了很多,默认的向导也是很好用的。几下子鼠标就能轻松的定义一个顺手的界面了。过去的column UI等插件的意义基本上没有了。我喜欢简单的界面,所以这次可以完全的抛弃了column UI使用。音效上面变化不大……嗯……感觉不出来也是很有可能的。毕竟我这套东西都是快餐式的:mp3 + 集成声卡 + Philip的小耳塞 = 有缺点也不容易听出来。这样也好,甚是省钱=)

顺便yy一下森记的HD200,自从在体验店听过一次以后口水很久很久,不过米物还是要绕着走的……